“丰田1A”系列水稻品种权许可单项合同金额达1550万元、“桂蕉9号”转化超633万元、“砂糖灯笼橘”品种权转让500万元……今年广西农科院百项科技成果推介签约会上公布了一组亮眼数字,勾勒出该院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野的生动轨迹。
科技成果转化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,广西农科院逐步打通不敢转、不想转、转得慢等堵点问题,构建高质高效成果转化生态。
从“不敢转”到“我要转”的制度突破
“以前科研人员有科研成果但不懂转、不敢转,现在有了明确制度后,变成我要转、主动转。”广西农科院一名科技人员表示,打破成果转化的重点在于制度保障。
早在2014年,该院在全区率先出台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》,为转化工作搭起“四梁八柱”。此后10年间,制度体系持续优化:2016年拓展至转化全链条管理;2019年创新引入支持科研人员“双创”的试行办法;2024年制定的《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合同管理细则》,优化转化模式创新、收益分配机制等关键环节。
为进一步聚势赋能,开辟成果转化新航道,该院与北部湾产权交易所共建“中国—东盟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广西农科院专区”,提供成果信息发布、价值评估等“一站式”服务。截至目前,平台已发布43个新品种、248件专利,完成22项成果拍卖,成交金额达2855.1万元。“以前成果转化靠熟人介绍,现在通过专业平台,对接更规范、效率更高。”该院一位参与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说。
一系列破冰举措,助力成果转化实现大跨越,15年间累计孵化164个项目,推动转化方向从“广撒网”转向“小而精”。科技成果转化多点开花,不少品种成为全区乃至全国当家品种,其中,葡萄一年两收栽培技术、粉垄技术等成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,真正让小项目迎来“大丰收”。
从实验室到产业的价值聚变
破解了“不敢转”的难题,如何让科技成果进一步服务好市场?让科研端与市场端同频共振是关键。
在科企对接中,广西农科院首创科技特派专员制度,派遣14名专家深入企业担任技术高管,既摸清市场需求、找准行业痛点,又将实验室研发与企业生产无缝衔接,形成多个典型合作范例。
除了选派专家深入企业,广西农科院还联合国家、自治区级农业龙头企业,聚焦水稻、香蕉等广西优势特色产业,共建首批25家新型研发机构,把实验室建到企业中去,把成果应用到产业一线。“共建广西百香果产业技术研究院以来,我们已成功选育4个百香果新品种并通过农业农村部初审。”广西勤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长东说。
如今,院企合作正持续为产业升级注入科技动能,打通成果转化的“高速路”。
广西农科院成果转化处处长车江旅介绍,该院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,现已与200多家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,服务710家农业企业与合作社,累计产生经济效益超924亿元。
从省级院到田间站的持续破圈
有制度、有市场,但要让科技真正扎根基层、服务农户,还需要院地联动深度改革,打破各级农科院所单兵作战、一盘散沙的困局。
曾经,广西各级农科院所深陷科研协同难、成果转化难、需求对接难的困境,有的人才流失严重,有的科研成果寥寥,更有的院所连生存都困难。
如何破局?广西农科院以院地合作为突破口启动系统性改革:2009年起,联合柳州、桂林等11个设区市政府共建市级分院,从管理指导到经费扶持全方位为地市农科院提供支持;2014年又依托县级农科所、农技推广站或龙头企业,布局59个县域特色作物试验站,选派专家组建“一对一”帮扶组,精准对接县域特色作物发展需求。
最终,该院构建起“1个省级农科院+11个地市分院+59个县域试验站”的三级联动机制,形成“上中下游衔接、区市县一体化”的创新体系。改革以来,市县农科院育成新品种368个,获授权专利578项;获各级科技奖励356项,获批各级科研项目1285项;累计推广新品种、新技术2654个(项),建立示范基地1808个……
这一模式已成为全国农科院系统改革标杆,并入选2022年科技部全国科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,广东、江苏等省份前来取经。从“单兵作战”到“协同破圈”,这场改革不仅盘活了全区农业科技资源,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“走出来”、向田间地头“沉下去”,让科技成为撬动产业升级、夯实乡村振兴根基的核心力量。
从送技术到全护航的温度延伸
在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,一座座葡萄大棚成了村民的聚宝盆。广西农科院与东里村机关党支部共建示范基地,派驻科技特派员扎根一线,既提供优质种植材料,又开展全程技术指导,实现当年种葡萄、当年结果、当年增收,并帮助东里村把葡萄卖至大湾区。
“成果转化不只是把种子、技术给到农民,想要农民敢种、会用、用好技术,关键是要做好社会服务。”车江旅表示,广西农科院开展科技先锋队强农富民“六个一”“联百企”等专项行动,通过专家带动、平台带动、企业带动、党建带动、第一书记带动五大模式,从技术研发、服务覆盖到人才培育多维度发力。
一组组数据是最有实力的见证:服务方面,联合建立883个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,打造225个科技示范乡镇、652个科技示范村,建成118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,辐射推广面积超1.8亿亩;人才培育方面,累计培训技术人员和农民70多万人次,其中,培养2500名新型职业农民……不久前,广西农科院还在全区相关表彰大会上荣膺“2023—2024年度广西驻村工作队先进集体”称号。
从制度破冰到科企携手,从院地联动到服务下沉,“十四五”以来,广西农科院交出了一张数量与质量“双突破”的成果转化成绩单:成果转化733项,金额超2.6亿元,较“十三五”时期分别提升153%和220%。一项项农科成果的转化落地,让农业科技真正成为兴农之器、富民之钥。